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

中西整合:那些國術館師父教我的事



民國八十二年退伍後,我雖服務於國泰醫院,還額外兼差,不僅一早七點半就到病人家裡做居家治療,下班後、周末也沒有休息。經過兩年瘋狂賺錢的日子,我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。生活品質不好以外,更重要的是這工作內容沒有累積性,然而一段奇特的經歷改變我對酸痛治療的看法。

當時,相熟識的醫療器材行歐士豪老闆常問我治療的問題,閒聊間總會提及某國術館姓溫的師仔,說他功夫厲害,三兩下就可讓人痊癒,推薦我去交流認識。我一直把他的說法當做耳邊風,心裡暗自想著:我可是台大的!聽你講那亂七八糟的神話故事。


某日,歐老闆騎腳踏車復健時,原本的小腿問題尚未解決,倒先摔傷了手腕,我原本要為他做超音波與電療,哪知他馬上回道:「做一個月這太久了,溫老師幫我治療十秒鐘就能好!我好歹也跟你遊說了將近一年,你就去找溫老師認識一下,我摔這一跤就更值得了。」恰巧我自己也因為仰臥推舉重量訓練受傷,同事幫我治療了九個月仍未改善,因此決定去會一會這號人物。沒想到這個心念一轉,也讓我未來的人生與治療之道有了巨大的轉變。

當我找到國術館時,其實很想掉頭就走,因為它位於一間陰暗神壇的地下室。進入診間後溫老師也不問病情就用一指幫我把脈,接著他站到我的後面開始按壓治療,才不到五分鐘,左肩胛骨的麻痛感竟然就好了七八成。我當下決定應該跟我過去看不起的國術館師父學習,我想知道:為什麼他的方法有效?為什麼西醫做不到?從此我跟著溫昌輝老師學習長達三年之久。

中西整合
另類療法靠師徒相傳,師父知其然,卻不知所以然。每次我問他為何這樣治療,他都說那是你們台大要研究的,並且我的肩傷經兩次治療仍舊沒有根治,可見另類療法有限制與盲點,也許可從西醫觀點來研究。經過三、四年,我自己有一些新體會,尤其是讀了Thomas W. Myers的Anatomy Trains,加上一同門師兄協助,整合出不同的手法互相交流,並曾向台南的少林寺師父請益,我的背痛終於完全康復,也整合出一套酸痛治療的方法。

俗話說「整脊不整肌,根本不懂醫;整肌不整脊,不斷找名醫。」另類療法強調整骨整脊,但是骨架好好的為何會歪?如何影響肌肉?不懂肌動學醫學的人就無法解釋。或是主流復健醫學過度強調脊椎神經受壓迫的病症,但忽略肌肉彈性、延展性與力量的問題,酸痛也無法根治。而傳統中醫認為肌肉僵硬是有問題的,是氣血不通,但小兒麻痺與五十肩患者的肌肉卻是延展性不夠、張力過高。不同的治療方法有各自的盲點,沒找到酸痛的原因,病人在短暫的舒緩之後,還是會因為復發而不斷回來找醫師。因此我後來才整合多元的治療方式,花較多的時間做檢查評估,治療前先確認骨架是否移位,矯正骨架之後,才做肌筋膜問題的處理,根本發掘酸痛的原因,才能避免酸痛復發。

與患者的心理與生活站在一起
肌肉的「正常」與否不能只用正面表列的條件來判斷,例如很多人以為肌肉柔軟是正常,若此,肌肉鬆軟的小兒麻痺最正常。肌肉的正常是功能性的。知名投手郭泓志投球時左手肘會痛,但是與一般人比賽做伏地挺身卻表現得比我們好,這是專業運動與日常生活使用肌肉的標準不同,就好像上班族、老年人、甚至運動員對於左手肘功能的需求一定不同。治療時,我會參考病患的生活習慣與活動需求來評量療效,因為治療酸痛不只是矯正結構的異常(物理性的),更是要降低、解除患者的不舒服(心理性的)。酸麻疼痛等感覺是主觀的,不可能因為我跟患者說生理結構正常他就不會痛,換句話說,只要患者覺得不舒服,未達到他的期待,治療就還要繼續努力。每個人對治療及生活品質改善的期待不同。有些人只求解除酸痛感,有些人則願意付出更多心力(甚至調整生活習慣)來降低再發的機率。因此某些患者除了治療,甚至還願意自行持續做復健運動,甚至每一段時間就像做健檢一樣來找我做保養,積極保健的認真態度讓我欽佩。

回頭看這一路走來,真是要感謝許多人:溫師父與少林寺釋師父的另類療法、Thomas Myers對於肌肉的動作鏈、同門師兄的交流,更重要的是所有病人的回饋。謝謝你們!

圖片來源:Anatomy Trains書封面 (人體上不同的色線即七大肌筋膜群)

1 則留言:

  1. 整骨整了多少胸肋骨折,常給推拿師叮嚀,還是三位病患……

    回覆刪除